-
滨海新区引育新动能 服务业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2023年前三季度,滨海新区经济运行稳中提质,新动能加快引育、服务业增势良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招商项目加速落地等亮点凸显,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动能引育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滨海新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新动能产业集群化发展。康希诺冷藏配送中心项目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提升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存储和配送能力,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中节能光伏复合发电项目的推进,则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光伏+”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融合发展。同时,滨海新区持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服务业增势良好赋能经济结构优化。滨海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金融服务领域,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保持稳定增长,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物流服务业方面,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国际物流等业态,物流效率不断提升,为区域内外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增加,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此外,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转型升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贸、文旅、健康等领域广泛应用,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形成发展强支撑。滨海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前三季度,引进的内外资项目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储备了充足后劲。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滨海新区积极对接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965个疏解项目的落地以及154家央企新设企业的注册,不仅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深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96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规模超千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招商—落地—建设—投产”的全链条服务,滨海新区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保障,确保招商引资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实效。
2025-07-01
-
天津港推动绿色智慧转型
天津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绿色产业及技术合作,以打造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为标志性成果,全力构建本质绿色发展模式。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将“双碳”目标深度融入港口建设运营全过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技术革新及全链条协同,不断提升能源管控水平,为天津市乃至全国港口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示范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的“津港力量”。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化绿色发展体系 天津市高度重视港口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将其纳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天津港集团锚定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密结合《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天津市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系列政策,制定了清晰的绿色港口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天津港集团明确将构建本质绿色发展模式作为核心战略,系统性规划清洁能源利用、绿色低碳运输、绿色能源保障三大支柱工程。围绕“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能源体系,天津港集团建立了覆盖用能监测、分析、优化全流程的精细化能源管控系统,实现对码头作业各环节能耗的动态监控和智能调节,为科学降碳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标志着天津市在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管理领域达到先进水平。 (二)聚焦技术创新,打造智慧零碳码头标杆 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成并高效运营,成为引领全球集装箱码头绿色发展的标杆工程。该工程充分体现技术创新在降碳增效中的核心作用,其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全年生产消耗的自主中和目标。能源供给上,码头充分利用天津地区的自然禀赋,大规模铺设高效太阳能光伏板,引入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并配备高安全等级的大容量储能设施,形成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的“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使生产用电全部来源于绿色电力。工艺装备上,码头全面采用符合国际高标准环保认证的建筑材料,大量应用变频控制、能量回馈等前沿节能技术装备,作业流程深度优化,最大限度减少无效能耗。运输接驳环节全面推广电动化与智能化,门式起重机(场桥)、集装箱卡车等主要运输装卸设备实现纯电驱动,整体运营能耗显著低于传统自动化码头。这一系列的集成创新,成功验证了大型港口实现高水平绿色运营的技术路径可行性。 (三)推动全链条降碳,深化绿色运营管理实践 天津港集团的绿色发展实践深入码头运营管理的各细分领域。在绿色运输体系构建方面,天津港持续优化“公转铁”“散改集”运输结构,大幅提高铁路集疏港比例,推广新能源或清洁能源驱动的港内运输车辆及水平运输设备。在能源保障方面,天津港集团加快港区供能绿色替代,稳步推进岸电设施全覆盖,并确保到港船舶按规定安全规范使用岸电。持续拓展绿色能源供应渠道,积极探索绿电交易、绿色氢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在港口的应用前景。在资源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治方面,天津港高标准建设港口水污染防治体系,实现作业污水、油污水的高效收集与处理回用。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大力实施港区绿化美化工程,提升港容港貌和生态环境品质。通过构建贯穿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体系,天津港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升。 (四)赋能招商引资,打造绿色示范品牌效应 天津港在能源管控与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显著增强了天津市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高水平的“智慧零碳”码头成为了展示天津市绿色发展决心与能力的亮丽名片,有效推动了招商引资向高质量、绿色化方向迈进。众多关注绿色低碳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服务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看中了天津港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试验场景应用、以及潜在的规模化市场空间方面的优势,积极寻求与天津市及天津港集团的合作机会。天津港通过建设港口“双碳”示范区积累的成熟经验、技术标准和运营模式,也具备了在全国乃至全球港口领域推广复制的潜力,进一步巩固了天津市在国内港口绿色转型中的引领地位。在“十四五”期间及后续发展阶段,天津港集团将持续深化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实践,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关键的行业解决方案,并持续赋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5-07-01
-
滨海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亿元
202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450亿元大关,实现453.82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23.88%。滨海新区通过政策激励和优化服务机制,有效激发技术交易活力,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目前,滨海新区已启动2022年发展部署,深化技术市场改革,助力创新立区战略实施。 (一)滨海新区技术交易的快速增长,与当地创新性政策支持密切相关。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分级奖励制度,依据成交额给予差异化资金激励,充分调动机构工作积极性。这一举措被《科技日报》援引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机制”,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同时,滨海新区科技部门强化技术合同认定规范管理,确保交易数据真实可溯,为区域创新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二)滨海新区重点推动技术合同服务与重大创新平台深度结合,打通产学研转化链条。依托天津大学科技园、海河实验室等载体,滨海新区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匹配。据天津市科技局公开信息,滨海新区将“细胞谷”等特色产业平台纳入技术交易网络,加速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落地。此外,拓展“管家式”服务范围,为交易主体提供全流程政策辅导、合同审核支持,大幅提升服务覆盖效率。 (三)2022年,滨海新区明确技术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已开展系统性工作部署。通过强化对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动态调度,滨海新区科技局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协同,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人民网报道指出,滨海新区以技术合同服务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下一步,天津市滨海新区将进一步扩大“管家式”服务版图,增强技术市场辐射力,为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 (四)滨海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亿元,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光明网分析认为,此举不仅反映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提升,更强化了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科技枢纽地位。未来,滨海新区将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速构建“研发—交易—产业化”闭环,推动技术合同交易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6-30
-
【2022年滨海新区招商】天津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政企协同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天津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政企协同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一、召开专题座谈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 “经开区”)于某年举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座谈会,邀请区内 30 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代表参会。座谈会上,企业家们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问题,如用工成本上升、供应链不稳定、政策解读不及时等,提出意见建议;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问题逐一回应,现场解读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具体事项,形成 “企业出题、政府答题” 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聚焦企业需求,实施精准服务举措 经开区以座谈会为契机,梳理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在要素保障方面,建立用工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缓解企业 “招工难” 问题;在融资服务方面,联合金融机构推出 “经开区惠企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与担保服务;在政策落实方面,建立 “政策专员” 制度,为企业提供 “一对一” 政策解读与申报指导,确保惠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此外,该区还推行 “企业宁静日” 制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让企业专注于创新发展。 三、构建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生态 经开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常态化工作,建立 “定期走访 — 问题收集 — 跟踪督办 — 效果评估” 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季度企业满意度调查、年度营商环境评估等方式,动态掌握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同时,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商业欺诈等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宜商宜业的产业生态。
2022-05-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